杭州人物仿铜雕塑玻璃钢雕塑
中国的真正意义上的肖像雕塑于本世纪从西方引进,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风[1] ,随便把肖像雕塑带入了我国。我国最早的一批留洋的老前辈在学成回国之后,陆续创作了各种各样的反应革命先驱、爱国志士、文化名人等肖像作品,顺应了正在中国发生的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文化运动趋势,为民族解放的进步事业作出了贡献。中国肖像雕塑发展的真正高潮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的这50年。
雕塑-收租院二三十年代留法、留日的人才班底,加上50年代留苏的队伍,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共同构建了中国的写实主义体系。目前的八大美术院校虽各有不同,但都属于一个大体系,这个体系就是过去常提的现实主义体系。这个体系首先突出的是扎实的写实基本功,以及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方法。所以美术院校都将创作纪念人物肖像作为主要教学课程之一。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老一辈雕塑家在引进西洋写实雕塑的同时,倡导、弘扬并传授了民族传统雕塑的若干精华,为具象及肖像雕塑的民族化作了不懈努力。这样一个体系培养出的学生,完全适应了新中国的社会文化建设的需要,雕塑家们创作了大量为社会作出了贡献的英雄、模范、工人、农民、士兵、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物肖像,当然还创作了大量的人物肖像。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席卷全国的毛泽东雕像热以及样板雕塑《收租院》、《农奴愤》等各地阶级教育群雕,有利于中国的写实雕塑队伍以及现实主义体系项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的过渡。[2]改革开放的时代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各有思潮、流派群雄逐鹿,并相互影响,相互撞击,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瑰丽景观。雕塑界也一样。也可以这样说,中国雕塑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期,以及前所未有的大冲击、大变革。新时代的肖像艺术作品作为其中的一道风景,同样绽放着自己的光彩。首先,由于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应两个文明建设的需求,一大批中国历史英雄、科学家、文化名人等室外纪念像为广大热衷肖像雕塑的艺术家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其次就是他们为参加各类展览创作了大量肖像雕塑作品。新时期的肖像创作更倾向于人性化以及内心化,更注意对象的个性张扬,这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本和人性的关怀。毫无疑问,受到新思潮、新流派的强烈冲击,传统的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地位被动摇。肖像雕塑可能很容易被人视为太旧、太传统,但笔者在此认为,任何时候,只要有人,肖像雕塑就会有存在的价值;同时,笔者还认为当代中国肖像雕塑应该而且可以走出“旧”的困境,跟上“现代化”。